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新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双师同台,师生同台”的创新教学活动,为思政课堂注入新活力。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蒋曦副教授与艺术学院书法教师黄晴副教授联合开展“双师同堂”示范教学,以毛泽东《十六字令》书法经典为载体,生动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意蕴。课程创新采用“思政教师主导理论框架、专业教师辅助案例深剖”的分工机制,构建起理论奠基—专业深剖—师生对话—知行转化的完整教学闭环,让抽象的哲学原理在书法线条的刚柔并济间、诗词意境的壮阔激荡中得以具象化呈现。这种“主讲教师定调、辅助教师增效”的双师协同模式,有效破解了原理课抽象性强的教学困境,引领学生在笔墨流转间领悟斗争精神,在历史回溯中厚植理想信念,切实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师生同台”教学同样亮点频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刘思疑老师带领学生以《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主题,通过“理论阐释+案例故事+现场互动”的形式,层层剖析“人”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学生们化身“故事讲述者”,带来了一个个滚烫的实践案例:有的分享“90后”村支书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经历,有的讲述农业博士扎根田间推广智慧种植技术的故事,还有的结合家乡变化,细数返乡青年用电商打开农产品销路的创新实践。这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让师生们深受触动。“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每个人都可以是参与者、贡献者。”学生谢宗霖说,他计划今年暑假回到家乡,用所学的新媒体知识帮村民运营短视频账号,推广家乡的特色农产品。
“双师同台,师生同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今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打造更多深受学生喜爱的思政“金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