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新余学院谢禾生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教师带领红色教育实践团学生,赴江西省瑞金市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大思政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室在瑞金多个红色教育基地、乡村基层小学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学红色之源、讲红色之音、研红色之理、践红色之行”四个方面,通过讲解学习、互动教学、实践感悟,引导青年学子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学红色之源:踏访红色热土,感悟信仰力量
工作室师生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叶坪红色旧址群、沙洲坝红色旧址群、毛泽覃烈士陵园、大柏地战斗遗址等多个红色教育基地。在参观学习中,工作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件件饱经战火的文物、一幅幅凝重的历史图片和一篇篇详实的文献记载,回忆党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风雨历程,沉浸式了解“红色故都”的峥嵘岁月,更加真切感悟“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也更深入了解了瑞金作为“红色故都”的历史地位,增强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讲红色之音:行走思政无界,传承掷地有声
在瑞金革命烈士纪念馆内,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大思政课”在工作室负责人谢禾生教授与邹攀老师的讲授中拉开帷幕。他们以纪念馆内的文物、图片和史料为载体,生动讲述了瑞金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这种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的教学方式虽无讲台,却言之有物;思政教学的授课环节虽在行走,却深入人心,有效促进了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青年血脉。

研红色之理:多态产业融合,赋能红旅新程
工作室聚焦泽覃乡乡村振兴的三大致富密码——“空间融合、产业融合、精神融合”,深入开展了关于泽覃乡红色资源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调研和访谈工作。调研中发现,当地以“通脉络、聚资源、强融合”为抓手,着力打通基础设施堵点,创新推进分散文旅资源的连片整合,构建起以泽覃村、希平村、安治畲族村等特色名村为核心的区域化“红绿畲”资源体系。其中,“红”是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绿”是生机盎然的生态底色,“畲”是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这一立体化的资源体系,为泽覃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产业发展上,泽覃乡突破单一模式,创新构建“农产品+研学+旅游”多业态融合经济模式,推动一二三产深度协同;在精神引领上,以“勇争先、走在前、敢打头阵”的“先锋泽覃”理念赋能乡村治理,有效激活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活力。通过“空间重构、产业蝶变、精神铸魂”的系统实践,泽覃乡成功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泽覃路径”。再调研中,工作室师生一行沉浸式感受红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在解码“泽覃路径”中,充分汲取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奋进养分与实践智慧。

践红色之行:数字思政新篇,能源科技实践
在泽覃乡东州春蕾小学里,一场“数字思政教育+能源科技创新”的趣味课堂活动伴随着工作室师生的到来正式开始。工作室师生以红色宣讲为主线,面向五、六年级学生讲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历程与精神内涵,并结合VR技术让同学们亲临宣言诞生地,身临其境感受信仰的力量;依托新能源专业特色,师生们组织开展太阳能科技小产品创意手工课,让同学们通过动手组装、接线与测试,直观了解新能源的原理与应用。一场红色宣讲,启迪信仰初心;一次能源实践,点燃求知梦想。工作室师生以实际行动,讲好新时代的乡村故事,探索青年服务乡村教育的新路径。

“将大思政课搬进纪念展馆,让精神思想延伸到真实历史空间中,更能打动人、启发人。”谢禾生教授深有感触地说道。他强调,新时代思政教育必须善用红色资源,通过实践教学将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使思政课更具可感性、可知性和生动性,真正将红色文化转化为青年成长的动力源泉。
本次“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三个维度实现了教育创新:一是将静态历史知识转化为动态情感体验,师生在“一苏大”会议场景复原中深刻感悟初心使命;二是将抽象思政理论具象为生动的实践教材,师生在赣南红土地上切身触摸时代脉搏;三是将单向知识传授升级为双向价值建构,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入耳”到“入心”的质变。青年学子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中,不仅深化了对苏区精神的理解,更坚定了“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