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未来,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新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进一步推动校外红色资源与校内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11月1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全校学生代表200余人赴仰天岗革命烈士纪念碑、罗坊会议纪念馆、槐江村文化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在仰天岗纪念广场,大家认真观看烈士浮雕,仿佛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他们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同学们一步步登上阶梯,来到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看着一个个烈士姓名,同学们不禁感慨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有志青年也要勇敢承担起肩上的使命与责任。

在罗坊会议纪念馆,同学们深刻领悟了罗坊会议和《兴国调查》所充分反映出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并纷纷表示,要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大兴调研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创新理论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在水西镇槐江村文化博物馆,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新余市第一座由个人捐建的乡村博物馆。这里文物数量丰、种类全、品味足、价值广,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同学们感受了农村历史发展变迁和槐江百姓挥之不去的那份留存心底的乡愁,感悟了“两个结合”、传承了文化根脉、体会了改革成果、留住了心底乡愁。

经济管理学院2023级财务管理1班李家琪表示,今天思政课堂这种“特殊的行走方式”,让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不能忘记革命烈士流过的鲜血。从思政课堂到思政实践,要走入社会中的大课堂去,忠实践行伟大的“中国精神”。回去后,我要将今天的所见所闻,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的内容,分享给班级同学,让同学们也能直观感受到如今我们能够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就在于无数英雄烈士的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罗安琪指出,本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一次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探索,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在自身体验中收获成长,师生通过实践活动,接受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精神洗礼升华。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以“思政大课堂”为载体,将社会“大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提高“大思政课”育人成效。